山水人家裝飾為你詳細解讀:2018武漢樓市的“四環元年”
最近一個朋友的父母,想從江漢北路搬去金銀湖。
就問哥,江漢北路的房子怎么處理?
哥的意思是,不差錢的話,不賣。
劃不來。
江漢北路,市中心的中心。
這種20年房齡的老小區,單價才1萬8。
房齡15年的電梯房,也很難突破2萬2。
但這個地段,新房賣到3萬8(含裝修)。
說好的一二手倒掛,顯然不包括這些老二手房。
因為他只有新房的50%。
只有電梯二手房的70%。
說句不好聽的,拆遷都不止1.8萬吧?
所以,哥建議出租。
一個月租3500塊,問題不大。
扯遠了。
哥其實今天重點想說,他父母為啥搬去三環外?
一輩子沒住過電梯房,也沒住過有物業的小區。
想開個洋葷。
不管這老兩口因為什么,決定搬家到三環外,其實還沒意識到,正被時代裹挾入滾滾前進的洪流。
轟轟烈烈的四環元年大幕,正在開啟。
過去,大家一致的感受,武漢的邊界是三環。
這個不僅是印象,有官方文件證明——
1988年《武漢城市總體規劃》提出,三環線是城市邊界。
那時候武漢還沒三環,我們假裝自己有。
其實再往前推,早在漢口開埠,清末張之洞修建張公堤,就為漢口城區劃出邊界。
武漢城市格局的大框架,100多年都沒大的變化。
張公是偉人。
偉人,能突破時代局限。
張之洞那時候的武漢,武漢人主要活動區,是這樣的:
把城市邊界劃在張公堤,預留出相當大的空間。
武漢用100年,才基本實現張之洞的預期。
按當時正常人的眼界,城市的邊緣,頂多劃在建設大道。
果真如此,可以把武漢憋死。
再一次為張公的胸懷和格局,點贊。
偉大的人,預判百年,差不多是極限。
他沒有料到,2017年,武漢被定為“國家中心城市”。
“國家中心城市”,是多維度指標。
哥作為房地產相關從業者,其實只關注一個指標,人。
人人人,在房地產眼里,是城市最美的風景。
人口比人才,更重要。
到2017年底,武漢常住人口還不到1100萬。
按照目標,2020年,要達到1200萬。
3年,缺口100萬。
到2049年,人口要達到咋舌的2500萬!
缺口1400萬。
人從哪里來?
1、留住大學生;
2、搶年輕人落戶;
3、吞并鄂州,漢川等等;
4、生。
哥更關注的是,往哪里放?
2013年,哥參加武漢2049規劃戰略研討會,有一組數據和推演,記憶猶新。
2013年,武漢常住人口1000萬,超過80%住主城區,也就是三環內。
這是一個很夸張的比例,我們暫且不表。
然而,主城區面積,只有全市建設用地面積50%。
當時,得出結論,武漢還沒有達到向外疏解人口的階段。
給出的判斷,武漢最終主城區人口規模應該在770-850萬之間。
從2030開始,武漢新城區人口將快速增加,達到840-950萬之間,最終超越主城區。
好,這個趨勢非常明顯——
未來武漢一半以上的人口,應該住在新城區。
也就是所謂的三環之外,四環以內。
那么,武漢城市的邊界,不應該再是三環,而是四環。
這個趨勢什么時候開始啟動?
四環線預計今年畫圓。
2017年,武漢新建商品住宅,三環外住宅成交占比達60%。
同年,武漢土地出讓,70%左右在三環外。
2018年,就是武漢樓市的“四環元年”。
這是不可逆的趨勢,不接受任何辯駁。
誰不接受誰傻。
武漢三環內土地供應比較稀缺,新地基本靠拆。
在“不出地王”緊箍咒下,賣地的價格,怕已經填不平拆遷成本。
武漢所謂主城區(三環內)的土地供應,正進入枯竭期。
武漢這么多宏偉目標,必須留有后手。
城市“攤大餅”,開發3~4環區域,是人口集聚壓力下很好的出口。
在很多武漢人眼里,三環外就是鄉里,和城市是二元結構。
夸張的說,漢口出了寶豐路,都是鄉里。
然而,一旦這波瀾壯闊的城市邊界外擴運動開啟,滾滾洪流之下,顛覆你的認知是常態。
我們回過頭來看,朋友父母江漢北路的二手房。
這里新房報價3萬8,地價值多少錢?
2萬5。
同地段的二手房,為什么只有1萬8?
電梯房,也不過2萬2?
因為房子過于破舊,把土地價值,都逼成負數。
為什么房子破舊對定價的影響力,如此之大?
挖出哥上面埋的第一個梗。
——8成武漢人,住三環內
各種老破小,福利房、房改房、私房。
武漢持續多年新房供應量接近2000萬方,所以,武漢人不缺房子啊,缺有品味的房子啊。
地段稀缺?你稀缺個芝麻,老子不care。
然后2016~2017年這波行情,把他們嚇死了,原來房子是用來賺錢,不是用來裝逼的。
再挖出哥上面埋的第二個梗。
朋友的父母,因為有電梯,因為有物業,因為有逼格,毫不猶豫去三環外。
就是武漢人換房的最典型的心態。
可能有朋友會說,估計這對夫妻,60多歲了吧,又不上班又不接伢,住三環外,完全沒問題啊。
我們剛需,首改,要考慮這,要考慮那,不能去那么遠。
沒錯。
城市應該有空間秩序。
中心區、次中心、外環,武漢所有叫“大道”的路,都是城市主軸,圍繞他們延伸內街小巷,各種城市資源依次排布。
但這種秩序,被地鐵沖擊得七零八落。
幾年前,剛需置業的熱門是后湖,是南湖,是四新。
沒有地鐵的時候,這些地方到核心商圈公交車程,基本1小時左右(后湖到武廣江漢路,南湖到中南水果湖)。
現在我們看通地鐵的四環。
盤龍城汽車城,坐地鐵到武廣,也是1個小時。
那我就覺得盤龍城已經比南湖,OK。
對外地人來說,地段在他們眼里,就是這么“現實”。
后湖比盤龍城高貴么?
他們絕對不會為所謂地段的情懷埋單。
地段的本質是配套。
配套全是地鐵+教育+商超這些量化指標,而這些指標用錢就能復制。
當武漢外地人置業,突破50%臨界點。
接受“四環置業”,就沒有那么大阻力。
但是,四環置業,是一條充滿陷阱的道路。
太多項目依托概念炒作,你看開發商畫的區位圖,感覺從漢南到江漢路,一步就能跨越。
剛剛開啟的城市外擴運動,前期起勢,一定紅利摻雜泡沫,我們對四環片區價值的認知,尚處于模糊階段。
到中期泡沫破滅,市場才會有明確價值判斷。
“溢出”被認為是四環最大的機會,便宜就是硬道理?
幾百萬人的潛力接盤俠,四環相對便宜的價位,就等著這波韭菜吶!
這種思路,玩砸的概率很高。
城市從二環到三環,是攤大餅;
從三環到四環,同樣攤大餅;
但輻射,永遠不是等比例運動。
我們看武漢對城市空間格局的規劃。
核心城區,就是三環內,這個無爭議。
然后三至四環怎么打造?
有很多思路。
一種說法,形成光谷、沌口、臨空港三大副城,分別承載科技創新中心、先進制造中心、綜合交通樞紐等國家中心城市戰略性功能。
另外,在武漢東部、南部、西部三個新城組群,作為城鎮化發展空間拓展的重要地區。重點布局吳家山、邾城、前川、中法生態城(蔡甸)、紗帽、紙坊、陽邏、常福新城等新城中心。
還有一種描述——在緊鄰城市核心的城市次區域,打造光谷、臨空、臨港和車都四大產業和人口聚集區。
說實話,按照這種規劃預判區域價值,很難。
尤其產業,就是所謂就業機會,上面除了光谷,其他的都有點飄。
比如車都,打造這么多年,產業迭代速度太慢,已經被光谷甩不見。
比如臨空,是否屬帶動就業很強的產業?一個機場,不見得比一個大學,有更強輻射效應。
前幾年熱談的化工新區,現在連影子都看不到。
規劃太多,牛逼不夠吹。
從規劃到落地,有很多執行因素決定生死。
你看那些四環盤,差不多開發商嘴里,這個地方,都被政府翻過牌子,都潛力無限。
怎么辦?
在看不清苗頭的時候,哥建議,就看最實在的一條,地鐵。
有地鐵的四環(步行距離20分鐘以內),就是優質區域。
沒有地鐵的四環,就是“硬傷”。
這個地鐵,含未來3~5年的規劃。
為什么說現在武漢四環,已經挖好坑?
從去年底到今年,我們看到很多四環樓盤,在“開大盤、搶出貨”。
一次推幾百甚至上千套房源,開發商某種程度就是借著紅利,趁亂出擊。
他抓的就是“價格溢出”心態,目前市場對四環區域潛力缺乏共識的混亂局面,掩護大量無地鐵規劃盤出貨。
大家,一定要警惕。
別被三環內價格擠壓,蒙蔽雙眼。
最后,簡單點評四環區域——
四環北部區域——盤龍城
均價8000-11000元
2號線機場線已開通,輻射航空總部板塊,規劃建設7號線,輻射橫店板塊。
這個區域,注意規避橫店片、巨龍大道片等無地鐵直接經過區域。
四環西——蔡甸
整體均價6400-10000元
4號線蔡甸延長線,預計2020年左右開通,另外有中法新城概念加持,整體持買入建議。
四環西北——吳家山
整體均價10500-11700元
四環西南——漢南
整體均價6000-8800左右,
規劃地鐵16號線,依托沌口產業梯度轉移,武漢絕對價格洼地。
四環東北——陽邏
整體均價6400-8400,
地鐵21號線已通車,規劃建設10號線,長江新城輻射區。
四環東南——藏龍島
整體均價10000左右,
無地鐵規劃,純光谷外溢需求,得虧有金融港支撐,否則價值不大,價位在光谷也較低。
四環東南——廟山
整體均價8500-12000元
無地鐵規劃,承接光谷外溢需求。
四環南部——文化大道
整體均價12000左右
地鐵紙坊線今年通車,主要承接武昌核心區外溢需求。
四環西南——黃家湖
地鐵規劃建設8號線3期,2019軍運村所在地。
目前暫無在售樓盤,但有地鐵小鎮規劃,有潛力的四環區域。
四環西南——青菱湖
整體均價9300左右
無地鐵規劃,開發商只能依托引進學校提高片區價值。
四環東——光谷東
TAG標簽:—— 知精準報價 避裝修深坑 ——
平均七年以上的設計經驗資深設計師為您服務